你还记得学生时代的学校铃声吗? 铃铃铃……上课! 随著时代的变迁,手敲钟已由电铃或电子音乐取代,但课时的划分方式却数十年如一日,没有明显的变化。小学一堂课30分钟,中学则为30-40分钟,学生一天在校大约6小时的学习时间,根据科目被切割成8-10堂课。有的是单课时,有的是双课时,由已设定好的铃声负责提示切换,按表操课,华文、国文、英文、数学、科学、体育……由铃声来决定一堂课起点与终点,不管学科性质、课型特点、教学节奏、学生需求;不管是兴味正浓,还是意兴阑珊,只要铃声一响就得按下停止键,切换模式。 这种“标准化”的教育模式,源自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。为了满足工业社会快速增长的劳动力需求,更快速、大量地培养出具备基础知识、技能的工人,采用了统一课时的班级授课方式,教师根据科目传授统一的课程,学生则按照规定的时间学习、考试,优胜汰劣,就像讲究工序、标准的工业流水线一样。 这样的模式在过去200多以来,备受认可,通行无阻,因为不止便于传授知识,也有利于管理、监控。长此以往,大家便都习以为常,似乎这就是学校该有的模样,是不容置疑的固定模式。 课时的划分方式将直接影响课堂组织、教学结构,还有教学内容,教学策略的选择。当教育观、知识观、课程观、教学观已发生明显的变化,课时的划分方式真能置身事外,以不变应万变?趋向标准化的课时切割方式是否仍合时宜?能否满足课程与评价改革需求,为注重个性化、多元化的21教育提供充分条件? 从废除考试,到要求实施课堂评估,从先教后考,到边教边评估,我们并未对原有的课时划分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,用旧瓶装新酒。无怪乎,不时听到老师反应,“教课都来不及了,哪有多馀的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一评估?” 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 当教师得忙著赶课,无暇给学生评价,不就意味著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,无法获得及时反馈,也暴露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所不足,可能存在“虚假学习”和“浅表学习”的问题吗?不但无法落实课堂评估,也难以开展21世纪教育所推崇的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学习模式,带来有效的深度学习。 我国将在2027推出新课程。冀望除了改革课程,也能对沿用已久的课时划分方式进行深入的检讨、反思、调整,为新时代的教育需求,提出更人性化,更灵活的模式。 |